祐霖在讀中國史書時,常會發現其實每個時代或是每個國家(諸侯國),在統治者(君主)身旁都不乏有智者/謀士,當然也會有諛臣,這時候便是考驗著領導者的判斷和內心修為,是被誇大不實之浮辭所惑,還是能夠辨別出忠貞的臣子,都是君主/領導者必須能夠辨別的。
今天分享祐霖閱讀《越絕書》部分章節之心得,《越絕書》主要是描寫中國春秋時代吳越爭霸的中心來進行寫作的,也是一部野史,也是一部包羅極廣的歷史典籍,祐霖是將它當成歷史故事來閱讀,當然看文言文是有要思考的部份,因為有些用字遣詞不易暸解。我們可以通過書中關於吳越興亡的故事,是可以得到某些教訓和啟示的。
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有聽過臥薪嚐膽的故事,或是看過大陸拍攝大型歷史電視劇,裡面有許多政治和歷史方面的思考,祐霖常看大陸的歷史電視劇,比較有意義和深度。
吳王夫差的亡國,首要的原因是用人不當(棄用名臣伍子胥,而重用諛臣伯噽,終至誤國)和錯誤決策(讓越國能夠茍延殘喘,放過可以兼併越國的機會,將越王勾踐囚之為奴加以羞辱),而決策錯誤又是因為用人不當而造成的。國家的治亂盛衰首先決定於君主的品德與才智。所以,一個貪污腐敗的中央政府是不能夠把國家治理的好,而任何一個廉潔賢明的中央政府,也不會把國家弄糟,由此可知,君主的賢愚往往決定朝廷上執政大臣的品質。
吳王夫差的昏瞶,表現於對人分不清賢愚好壞,想問題只看到眼前的利害,只容許別人隨聲附和,聽不進反對的意見,因為處在高位而不愛奉承的人極少的,但重要的是要能分辨出是非真假,不要被愚人所惑。
不論古今中外的國家或朝代,昏君所在的朝廷,必然會招來許多奸臣和佞臣;昏君在位,奸臣和佞臣必然會得勢弄權。
虛耗國力(為了享樂,大修姑蘇臺)、喪失民心是夫差王國的第二個原因,因為國力與民心是決定國家興亡盛衰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也是與君主的決策正確與否有很大的關係,若能正確的決策便可以增加國力、團結人心,否則就會耗損國力、民心渙散,此國之將亡矣。
勞師動眾伐齊、晉大國而四面樹敵,失道寡助是夫差王國的外部原因。因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孤立無援便是立國的大忌。
講的有點多,以上是祐霖個人閱讀史書的小小心得,和自己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
祐霖引用《越絕書》〈外傳計倪第十一〉部份內文,來解釋越王勾踐重用名臣謀士計倪之對話。
…王自揖,進計倪而問焉。計倪對曰:「夫仁義者,治之門,士民者,君之根本也。闓門固根,莫如正身。正身之道,謹選左右。左右選,則孔主日益上,不選,則孔主日益下。二者貴質浸之漸也。願君王公選於眾,精煉左右,非君子至誠之士,無與居家。使邪僻之氣無漸以生,仁義之行有階,人知其能,官知其治。爵賞刑罰,一由君出,則臣下不敢毀譽以言,無功者不敢干治。故明主用人,不由所從,不問其先,說取一焉。…
【計倪的治國綱領,主要是以仁義為治國之門,以臣民為君王之本,以正心修身、優禮賢士為君王之要務。】
白話翻譯:
計倪回答:仁義是治國的門戶,士大夫和老百姓是君主立國的根基,想要大開大門,施行仁義,團結臣民,牢固根基,最重要的莫過於修身,修身的辦法,主要在於慎重地選擇身邊的辦事人員,辦事人員選用得當,君王的精神境界一天比一天的高尚,選擇不當,精神境界一天比一天下降,高尚和下降都是精神思想逐漸變化的結果。希望君王公開地在士大夫中精心選用辦事人員,不是正人君子和最忠誠的人不要讓他住近家中,使奸邪怪癖的氣質無法形成。仁義的行為是分階段逐步發展的,到了一定階段,你就能看清每個人的能力,知道每個機關的治理情況,於是官爵的封賞,刑罰的處置,一切都有你來做決定,這樣群臣就不敢利用輿論對大臣進行褒揚或是詆毀來影響君主行使權威,工作中沒有成績的不敢造謠生事干擾國家的政治。所以,英明的君主選用人才不因他出自誰的推薦就加以重用,也不管他是哪一位先賢的子孫便加以照顧,重不重視,提不提拔都以現在的表現為唯一的標準。
…越王曰:「誠者不能匿其辭,大夫既在,何須言哉!」計倪對曰:「臣聞智者不妄言,以成其勞,賢者始於難動,終於有成。傳曰:『易之謙遜對過問,抑威權勢,利器不可示人。』言賞罰由君,此之謂也。故賢君用臣,略責於絕,施之職而成其功,遠使,以效其誠。內告以匿,以知其信。與之講事,以觀其智。飲之以酒,以觀其態。選士以備,不肖者無所置。」…
白話翻譯:
計倪回答:「我聽說聰明的人不會用假話、大話、空話來騙取功勞;賢德的人開始不容易發動,但最後卻能取得成功。」書傳上說:「《易經.謙卦》要求人們謙遜地回答即使是過火的責問,要求權勢者待人接物壓抑自己的威勢,不可隨意向人顯示軍政刑罰的大權。」這是說君主要審慎地掌握和運用刑罰大權,故賢明的君主使用大臣要掌握一些要領:對執行特別任務的大臣不要多加干預,只要能出色的完成任務就可以了;派到遠方,以觀察他的忠誠;私自把機密告訴他,以觀察他是否可信賴;和他討論國家大事,以觀察他的才智;同他一起飲酒,以觀察他的儀態。全面地對士大夫進行考察,使無德無才之人在朝廷中沒有容身之處。…
『…古人云:「苦藥利病,苦言利行。」伏念居安思危,日謹一日。易曰:「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又曰:「進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唯聖人乎!」由此而言,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幾,得有喪之理。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可以卜祚遐長,而禍亂不作也。…』
白話翻譯:
古人說:「苦口的良藥有利於治病,難聽的忠言有利於施行。」,應該在安定的時候考慮日後所發生的危險,每日每時要保持小心謹慎。《易經》中說:「人們順利時,常只想到前進而不知後退;只設想興旺發達而不顧忌衰敗滅亡;只考慮索取而不考慮付出。」,又說:「不管是升遷還是貶斥,不管面臨興旺還是衰亡,心神永遠保持常態,恐怕只有聖人才能辦到吧!」
從這裡可以看出:前進當中存有後退的因素,興旺中包含著衰亡的徵兆,獲取時含有喪失的危險。
祐霖分享的這幾段話,需要在思考一番,便知道計倪告誡越王勾踐的獻計,而勾踐在計倪的幫助之下終於發動團結越國的臣民,取得伐吳的勝利。 當然,書中也介紹當時吳越兩地的地理風情,民間習俗,山川農礦…等之外,祐霖看本書的觀點還是以吳越兩國之間爭霸的故事為主軸,可以說是為成功的復仇之書,更可以看作是兩個集團/國家互相爭奪的歷史經驗,若是三個國家/集團的經典歷史,應該不用祐霖細說了,那就是三國時期—魏蜀吳之爭,若是多國爭霸,較為經典的便是春秋與戰國的歷史發展,祐霖覺得若你能細讀且了解春秋與戰國的情勢(軍事、政治、外交、經濟、治國、思想…等),那麼你就對於現今的國際情勢暸然於心了。
以上是個人的讀史的小小心得感想。
--------------------------------------------------
陳祐霖 Xing Nan 筆於自己將中國歷史古籍當作小說或是歷史書來閱讀,除了可以增加歷史知識之外,我想最重要的是,能夠明辨是非,對自己的智慧提升上,有莫大的助益。這也是祐霖一直持續不斷閱讀歷史書籍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