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1929年大崩盤》之閱讀心得


《1929年大崩盤》(2006)[美]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恩(John Kenneth Galbraith)。中國、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臺灣有出版,(2009出版)。經濟新潮社。]

        祐霖最近將《1929年大崩盤》(簡體版)再次閱讀一遍,記得第一次閱讀時印象很清楚,是在前年(2008年10月時),在外面上海龜特訓班的課程時,有和海龜班班主任與各學員分享這本簡體的譯著非常不錯,但臺灣沒有出版。

        當時候個人讀書情況與各位分享好了,祐霖不是有說過之前把自己相關的股市投資理財等類型的書籍一一編號嗎?除了為了整理一下自己有多少藏書量之外(有沒有買到重複的書籍,最後證實經常買到重複的書,於是會將一些不錯的書送人),另一方面是來玩閱讀的遊戲(讓生活有一些小小樂趣),就是在選擇閱讀什麼書時,先用「希巴啦~」挑選出某一數字(不懂的人可以看成為電腦隨機選取一出個數字),將數字對照書名,於是就閱讀本書,像是祐霖的編號一的書是:漫步華爾街。編號二是:穩健理財十守則。…依此類推,而1929年大崩盤是剛好為編號82,於是就開始閱讀本書。

        但祐霖最近不這樣選擇閱讀的書籍了,因為之前所選出的數字代表的書籍都是「厚重」的投資經典磚塊書,像是抽中:股票投資就問三個問題(簡體版2008年)、散戶投資正典(簡體2005年)、投資金律(藍鯨出版)、馴服風險(商周)、投資新革命(簡體版)…連續抽中閱讀,真的吃不消,所以現在祐霖改變一下閱讀的策略,我想也有助於自己的投資理財的能力,平時就看投資心理、股票操作、基金黑幕、市場歷史、投資人自傳、反向操作、群眾/社會心理等書等到在股市(相對)高點時,就看一些描述市場高點的特徵的書籍,像是當大盤崩跌、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困惑之惑、迎接下一波投資熱潮、市場群氓與暴亂、泡沫的秘密、貪婪的智慧…等;而到股市下跌一直到重挫時,也就跟著市場的波動起伏看相關的書籍,像是1929年大崩盤、放空的藝術、瘋狂恐慌與崩盤、恐慌殺盤正是買點、大災難後的金融變局、大熊市…等股市在重跌或低點時,描述出投資人的恐慌情形。我想應該很少有人是像祐霖這樣閱讀投資書籍的吧!

        講這麼多,言歸正傳,回到本書的內容,作者是一位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他在最新的著作是《揭開皇后的面紗》(2006年,天下文化出版)也值得讀者一讀,可以先從精彩的第八章金融世界開始閱讀,在引言時提到「未來經濟的表現,從繁榮到蕭條然後再回升的過程,是無法預測的,對經濟來說是如此,特定行業或公司也一樣。但有些行業是靠預測來維生或是得到高額報酬,在金融市場,我們讚揚甚至歡迎這本質是錯誤的行為。…但這是詐欺行為,總有一天會露餡。許多人、經濟學家、分析師或經理人…等他們沈溺在媒體報導甚多、對他們個人財富有利的預測,做這些預測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個人的利益。或者保護自己不致遭受損失,這些人專業精神蕩然無存,簡直和詐欺沒有兩樣。(無罪的詐欺或是稱合法的詐騙集團)」(p.84)。若看完這章的內容後,本書就值回票價了。

        再談閱讀心得,祐霖在此不一一描述,因為本書比較像股市經濟的歷史描述,作者生動的敘述1920年代到30年代時候的政治、商業、經濟、國際情形、人民生活等。從第一章的幻想期盼與樂觀態度一直敘述到股市崩盤,到最後的影響與反省,若讀者沒有時間,可以直接看最後一章:股市崩盤的因與果,祐霖閱讀完本書後有以下的重點:幫助各位讀者在閱讀時注意:



        先略描述一下當時候的情形:

        「1929年夏天,股市不但支配新聞,也籠罩著當時的文化,當然當時的情形是一片榮景大好,許多人在崩盤之前不論是有錢人或是一般平民,都漸漸認為投資是他主要的賺錢行業,股市投機成為美國文化的核心內容。許多人相互交流自己的投資經驗,也對一些經紀人、投資顧問奉為聖人,因為在股市上漲時期,投資都能賺錢,所以都對他們所說的話字字千金,聽眾們都全神灌注,唯恐因錯過重要消息而喪失賺錢的機會。在股市開盤時,經紀人事務所裡擠滿了顧客,他們兩眼緊盯顯示牌,而不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一、文章中常常提到一句話:「股市自動報價機常常跟不上股市崩盤的速度,因此人們往往要等到收盤之後,才發現自己大賠,時間可能相距兩小時」(當時候若讀者有看過影片或是投資史的書籍,股市報價機出現的價格是從一條長條的價格表,再由服務人員將股價抄寫在黑板或看板上,讓投資者知道行情。在現在,打看電視、電腦或是手機,立刻就能查詢到你要的投資標的,很方便)。所以股市報價機紙帶打出來的價格相差很長的時間,也導致投資人的不安,所以他們更加確信最好的辦法是把手中的股票賣掉。而不確定性導致越來越多投資人設法拋售股票,另一方面,無力應付保證金的追繳的投資人也不得不被迫斷頭出場。除了病毒會傳染之外,情緒也會傳染給投資大眾,一種恐懼心理籠罩著市場,更多人決定拋售,股價就呈現直線下跌的趨勢,因行情的顯示器無法顯示空前的巨大交易量,也遠遠跟不上股市行情變化的速度,在在的使投資人喪失信心。


二、銀行家(相關金融人員)鼓勵投資人(人民)願意相信股市繁榮常在的主因。


        他們為了拓展自己公司的業務,所以不會發表任何刺激市場的言論,都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經濟數據的研究調查不如預期,也都會說持樂觀的態度,很少會出現悲觀的論調,因為這對自己沒有任何幫助,也無助於公司業務的拓展。(沒辦法!這也是公司老闆必須對外宣成稱市場良好、未來有競爭力…等話,因為唯有如此,他才能給員工安心、合作商放心、投資人才會出資投資,因為沒有一位老闆會大聲說:「完蛋了!公司要倒閉了!未來前景堪慮、經濟嚴重蕭條…等悲觀影響市場的話語。」)


        除了金融相關的人員之外,政府官員(政客)也是一樣,都對未來前景都一片看好,常常在股市大跌、經濟蕭條時都會站出來信心喊話(像是:拼經濟的宣示或是口水護盤),盡可能經常地表明信心,不管有沒有實際作為,當時美國的總統柯立芝胡佛,都多次重申:美國經濟狀況絕對健康、股票按現行價格衡量還算便宜、生產和就業保持高水準,並且呈現繼續增長的趨勢、大部分經濟活動是基本健康的、…等話,這也是政府的職責,無論是未來前景多麼悲觀,也不能說出蕭條、衰退等字語,因為可能會更加造成人民的恐慌,我想這是該承受的原罪或是善意的謊言吧!


        當時候有「有組織的支持」成立,這是由眾多銀行家所組成組織,意味著實力雄厚的人士將組織起來救市場,把股價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準上,宣示制止恐慌的決心他們很快就決定共同出資救股市。(之前提過,人民在無助恐慌的時候,會想要尋求一位領導者、有力人士來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在這裡就是有組織的支持,在台灣,類似政府的國安基金,也在2008年金融海嘯重跌時,人民恐慌無助而要求國安基金進場護盤,政府也宣示拯救股民的投資信心,但其方式錯誤,不但沒有幫助套牢虧損的股民,反而加劇重跌的程度,個人嚴重懷疑當時真的是只有「口水護盤」,一直宣示國安基金要進場了,但沒有實際作為,導致投資人信心大失,加大重跌的程度因為臺灣的投資人常常出現的心理偏誤是漲時看漲,遙想萬點的大好行情、跌時更看跌出現恐慌的低點)。常在股市崩跌時進場護盤,而且常告訴記者形勢將會好轉,讓大家明白,銀行家們決定扭轉目前的局勢。為了是讓許多投資人在恐慌中解救出來,因插手干預股市,中間過程會有止跌的情況出現,散戶認為這樣的方式有幫助,人們的恐慌心理頓時煙消雲散,轉而錯過新的上漲行情,股價於是開始反彈,慢慢攀高。(大約是在台股2008年7、8月,約7000多點時出現一段漲勢,認為要開始向上反攻),於是,但誰知道他們會護盤多久,若是股價跌過所能承擔的部分,這時候「合作」便漸漸瓦解,銀行家就為了自身利益與資產,在背後(偷偷)拋售股票,造成無可挽回的結果,導致銀行家的聲譽甚至比股價下跌的快。最後市場再次表明非人力因素超過了任何人的控制能力


三、經濟學家(研究機構)等學者或專業人士的預測都不靈驗


        相信大家閱讀許多投資的書籍,在描述1920、30年代美國的股市情形,都會提到一位耶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歐文.費雪,他在大崩盤之前與大眾發表演說,提出一個不朽的經典名言:「股價已經達到了一個具有永久高位特徵的價位(股價已達到永遠的高原時期!)」,不止著名的經濟學教授做如此的預言,在當時,有一個名叫「哈佛經濟學會」,裡面成員都是當時最權威、具聲望、博學的學者,主要的宗旨是幫工商業者和投機商預測未來,最後做出的判斷是經濟走勢終將趨好,股市行情仍然算不錯,不久之後股市發生崩盤,但這學會仍堅持信不可能發生嚴重的蕭條,一直反覆重申這一點,直到自己被清算為止。這就讓祐霖想到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經營操作破產的結局。


        這時有人提出「遲早崩盤會發生,而且是令人恐怖的」話語,馬上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就被華爾街進行迅速、有效的全方位抨擊,在報紙、雜誌、廣播上展開一連串的討論與批判,結論認為,也許或出現股價下跌的情況,但崩盤不會發生。任何人提出不同的意見的人都會受到嚴厲的譴責。當時,沒有人料到會發生一次嚴重的崩盤與蕭條。

        所以,沒有人可以正確的預測未來,包含博學的專業人士,都不能正確的預測未來。

----------------------------------------------------------------
陳祐霖 Xing Nan 筆於閱讀完之後,撰寫心得欲罷不能,雖知道不能預測股市未來的發展,不知道明天的股市發展為何?
會上漲還是下跌的機率還是各半,但自己還是有一套投資哲學,與在上課時發表的種種觀察情形(公司上市認購、社大人數、融資餘額、獲知認識的人在8000多點進場...等),還是遵守投資心理學的原理,掌握群眾現在的投資心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