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9/24) 去上公孫老師的課,主題是 :
三國曹操。
這位大家耳熟能詳,對其事蹟功過與影響之後的發展,
許多後人都有評論,千百年來褒貶不一,時代的動盪造成亂世出英雄。
曹操成功之因很多,當然也有其失敗之處,但推究其成功主因,排除其它機運、外力的因素,個人認為是以下幾點 :
1.
首重軍政互濟,相輔相成 : 軍事兵力與政治實力需要搭配,兩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在東漢末年社會動盪的戰亂時代更是如此。沒有擁軍自重,便被其它諸侯軍閥吞併,沒有朝廷政治官名為依託,便無法合理自己的地方勢力。曹操出仕時,無軍力相襯,直到收納黃巾叛 (義) 兵成為自己的實力,迅速壯大。[當時收歸兵力號稱30人萬之眾!]
2.屯田以補資糧 : 戰爭首重糧草,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耗費資源甚鉅,由其是在關鍵時候,往往都是糧草、運輸出了問題而導致功虧一簣。
故曹操在經濟這方面特別注重,便有青州兵屯田的產生,之後推及軍屯、民屯到北方各地,軍民耕戰,曹操自己也下田耕作,說是演戲也好或是與軍民同苦也罷,可以知道他對這一方面的重視。
3. 挾天子以令諸侯 : 在還沒有迎漢獻帝之前,臣下毛玠對曹操說 : 「...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句話迎合曹操之意。這方式對自己的正統性加大,皇帝在身邊當作魁儡,號令皆由己出,其權位時同皇帝,擁有號召力,占有主動權,以天子之名行己之欲,無不痛快哉。
4.三辭三讓 : 因為宦官之後,這樣的家庭出身,自然不被當時候士人所重,甚至被瞧不起,因當時重門地、名聲,因而產生不如人的自卑心理,這也是困擾曹操一生的主要內在心理因素。為奪得美名,為的是讓人服眾,在授位晉遷之時,便三辭三讓,表面推諉,實則納之,即使後來大權獨攬自封時,也要做此程序步驟讓天下人看,是要通過它將自己的功勞攬過來,加以記錄,表示自己無愧於受封。
5. 重用人才 : 當時的實際狀況,群雄逐鹿,首當之務便是用賢任能,不管是謀士、文臣、武將。
人才武將一籮筐: 荀彧、程昱、滿寵、董昭、鍾繇、荀攸、郭嘉、…等數十人 ( 人名不一一記載,詳情起上網查,三國之中,曹魏陣營人才之最),在各方面幫助曹操,這是一個很大成功的因素。
6. 自身的才能 : 軍事長才,政治長才、權謀展現、大格局規劃、聽取臣下意見,迅速改過…等。
這些都是他能雄踞一隅、之後統一中國北方,尤其是軍事才能,他自幼博覽群書,特好兵法,除了自身研習兵法理論思想之外,也實際用在長期戰爭上,特別對孫子兵法的理解,從而發展兵法理論,附加自己的獨到見解,在當時各地主要的雄霸一方的領導者,很難與之匹敵。
=======================================
曹操做事善謀,為人詭詐,多疑、嗜殺、內心矛盾、有長才,造成他錯綜複雜、人生跌宕起伏的激盪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