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三國赤壁之戰前,孫權的心理分析(歷史發想與思考)

        之前祐霖聽公孫策老師的演講,主要是提到赤壁之戰(公元208年)前,孫權心理轉變與當時候的決定,

【引自公孫策老師的留言:
剛在朋友的FB上面看到的,一位教授在(職場)課堂上說的:
1.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人(的潛力)才會被激發出來,才能夠真正地自救。
2.你的未來,取決於你今天的決策,取決於你今天的努力。
這2點可以作為「赤壁之戰前,孫權做決策」的補充。】



所以祐霖在思考這歷史事件時,

孫權在赤壁之戰前的想法,試想孫權當時候的情境與心理狀態 :這樣思考歷史,對自己會有更多的想法
(以下是深入分析與推測)

        
一、心理個性上:
        
到孫策臨終跟孫權說:「舉將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吳志.孫策傳》), 性情是守成為主,也沒有像曹操、劉備那樣有雄才大略。如果沒有劉備的協助,諸葛亮的激將,周瑜和魯肅的堅持,孫權絕不敢和曹操對抗,可能就會聽從張昭去迎降。

        
既然是守成,便是保有江東,繼承父兄基業,曹操率大軍南下。戰,不知結果為何,但不戰(迎降乞和)即變為階下囚、或為有名而無實權的魁儡,亦或為「漢獻帝第二」,是沒有生命危險,但一定會被拘禁。因為就曹操來說,他的野心就是統一中國,不能容許有其他強者出現。


    二、領導統御之術:
    
以,孫權為求保江東,不得不戰,但舊臣們都主張迎降,而新勢力的周瑜、魯肅...等將軍是主戰,祐霖看到這一段,便知道孫權必定要用些「術」(帝王學統御術),展現出魄力、霸氣的方式,來震攝老臣們,來達到上下同欲,軍民同仇 (這是要藉由此一時機,創造一個'''') ,將其視為生死存亡之一役,有點類似背水一戰的感覺,被逼急不得不戰。
        
 

        而心理壓力大者,能夠團結一致對外,專心抗敵,戰力與爆發力是平常的二到三倍以上。相反的,曹操軍盛而兵驕,因之前以寡擊眾,打敗袁紹統一北方而不可一世,輕敵認為率大軍南下即可統一。這就是軍心、士氣的不同。



         
三、成功因素:

        天時地利與人和是成功的三要素。
        
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
        
所以就地理形勢來看,水軍以孫權為最強,又有長江為自然屏障,江東少有爭戰,又有孫堅、孫策打下良好根基為籌碼,可與之一戰。

         
四、將帥優劣:

         將帥能力比,曹操的水軍已弱,加上其將帥能力遠不及周瑜,勝負即可知曉。孫權轉守(迎降)為攻(主戰)主戰的心態,必定經過許多的思慮。
        
 

        但相信孫權當時最後決定主戰時,是在很大的壓力(國破家亡或北上為奴)下做出的決定,在當時候已經是一個較好的決定,若不做決定(不跟劉備結盟抗曹),自己更沒有勝算;戰,可能還有一條生路,所以,不得不戰。抱持的必勝、必死的決心一戰可能也是被逼出來的。


 (圖片取自網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