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坊間出版許多識人的書籍,教你看穿對方在想什麼,冷讀術,或是一眼就看穿對方的心思...等等書籍。這會是現代社會的潮流嗎? 祐霖是沒有看那些坊間的書籍。
大家都想知道對方(另一半、客戶、上司老闆...等)在想什麼,但其實最主要是了解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識人(觀察人)與用人方法上,其實有許多中國的古籍已有提到,有專章與專書介紹,祐霖就想到之前發表的文章,在此將個人於2009-2-4所撰寫但未發表的文章做個概述 :
【最近(2009年)在過年期間,祐霖較少閱讀投資理財方面的書籍,而是在閱讀中國經典古籍:三國時期、魏、劉卲《人物志》,本書雖然是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書籍,但現在閱讀起來,也不失其真諦,不知道讀者有沒有聽過。先大約簡單介紹作者的生平,
作者劉卲,字孔才,廣平邯鄲人,約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年間(180年左右),卒於魏正始十六年(245年),其所著的《人物志》是中國古代人才學的集大成之作,《人物志》一書又名《鑑人智源》或《辨經》,被儒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縱橫中外的人才學教科書。」
《人物志》成書於三國群雄割據的時期,當時的人才問題是政治、軍事爭霸中最重要的事,魏蜀吳三方各自為取得利益與優勢莫不從各地招攬與任用人才,大家所廣為熟悉的是《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等都是描述當時的社會情形,而本書便是當時的產物。
本書中主要有兩大的主題:即識人與用人,一是識人的理論基礎與識人的方法:1.九徵篇:識人的基本原理。2.材理篇:從談話與辯論去識人。3.八觀篇:識人之八種方法。4.七謬篇:識人之七種謬誤。5.效難篇:識人的困難。
另一是人才的分類、剖析與授官:1.體別篇:鑑識十二種偏材。2.流業篇:從德法術識別十二種人才。3.材能篇:人才的量能授官。4.利害篇:剖析德、法、術的六種人才。5.接識篇:八種偏材待人接物的得失。6.英雄篇:剖析英雄。7.釋爭篇:剖析釋爭與謙讓。
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閱讀。且老實說已過來人的經驗,看完要花一些時間(當然有些內容現在以不符合時代社會所需,或是因為時空政治因素的關係,現已無法應用。)
在開頭的自序中提到識人的重要性,「知人善任,治平之基。認識人才,等第任用,成就功業。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個人覺得這句話言簡意賅,總之,人物若不詳察,那麼眾材失其序,而庶政之業必定荒廢,不只對國家、企業,對個人而言都非常重要。】(未完...)
祐霖現在又再次翻閱[三國、魏]劉卲的《人物誌》(文言文),大約看之前自己註記的筆記和心得,翻到第七卷的〈接識〉篇,
{原典}提到:
夫人初甚難知 [貌厚情深,難得知也] ,而士無眾寡,接自以為知人。故以己觀人,則以為可知也 [己尚清節,則凡清節者皆己之所知] ,觀人之察人,則以為不識也。夫何哉 [由己之所尚在於清節,人知所好在於利欲,曲直不同與他,便謂不識物也] ?是故能識同體之善 [性尚清節,則好清節之士] ,而或失異量之美 [立法者之美,乃遣讓之所不取] 。
**[]**內文字為西涼、劉昞所撰,所做的補充。
提到識人最長犯的兩個錯誤 :
第一是以己度人,主觀太深。
所以若是自以為是,經常就會造成識人的偏差。在《列子、說符篇》有提到一則寓言故事 : 「人有亡鈇者,意者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作動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以竊鈇者。」
大略譯文︰主角丟了把斧頭,他懷疑是隔壁鄰居小孩偷的,於是在旁觀看小孩的言語、行為、動作和舉止,心中都覺得他看起來都像是偷斧的人,過幾天,他在山中找到那把遺失的斧頭,原來是他之前不小心弄丟的,之後,他去看隔壁鄰居的小孩,怎麼看都不像是偷斧的人了。
第二是人們深受個人好惡所影響
中國有句俗諺:「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當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時候,都會忘掉或是原諒他的缺點而喜歡他的一切;當我們討厭一個人的時候,都會忽略或是忘掉他的優點,否定他好的一切。
而《韓非子、說難篇》中提到一個故事:「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閒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啗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
大略譯文 :
彌子瑕,是中國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靈公的男寵,當時私自駕駛衛國君主馬車要受斬足之刑。一日彌子瑕的母親得病,彌子瑕假稱君主之命,乘國君馬車出宮。衛靈公沒有處罰他,反而褒揚彌子瑕的孝行。彌子瑕與衛靈公出遊果園,彌子瑕吃一個美味的桃子,吃到一半再給衛靈公吃。衛靈公認為彌子瑕忍住不吃完好吃的桃子是愛他的表現,等到彌子瑕年老色衰因為小事得罪於衛公,衛靈公便勃然大怒的說:「彌子瑕曾私下駕我的車,還拿了他吃剩的桃子給我吃」,於是便辭退了彌子瑕與疏遠他。這是因為由愛生恨,
故可以得知,一般人對人的肯定與否定受到個人的喜好與厭惡所影響。
而識人不免得會因為個人的好惡、內心與習慣所影響,這是必然的,但祐霖認為有時候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內心的感覺),若剛開始與對方見面交涉,覺得有點怪怪的,但卻說不出來,這時要相信自己的反應,因為人是演化的動物,從遠古時期人類傳到現在,天生都會判斷對方是敵是友(但有時因為一時昏昧上當或是甘願被騙),再來藉由長期的相處來往觀察一個人,這樣的判斷才會比較準確。
---------------------------------------------------
陳祐霖 Xing Nan 筆於未將三年多前所撰寫的<<人物誌>>之閱讀心得撰寫完,有點遺憾,但還是會找時間再將本書重新閱讀一遍,整理書中較有條理與應用的觀念,古為今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